中医养生有经络概念,为什么西医没有经络概念?
- 时间:
- 浏览:0
中医养生有经络概念,为什么西医没有经络概念?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中医养生有经络概念,为什么西医没有经络概念?”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中医养生有经络概念,为什么西医没有经络概念?
2.中医养生三部曲——气血充足、经络畅通、脏腑平衡
人体经络是中医学及中医治疗的基础。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存在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经络系统。中医养生有经络概念,为什么西医没有呢?
其根本原因是: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个主观的概念,而西医里讲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现代医学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但解剖学无法解释人体的经络现象。经过全 范围50多万人次的实验,已经证明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粗大、纵行于体内的主要干线称为“经”或“经脉”;络,又称“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横行于体内,与经脉交织成网络。经络把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 体。
经脉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及附属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组成,起着控制全身的主导作用。络脉由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组成,后者自络脉支出,遍布全身,难以数计。
2500年前中国就发现了人体经络。宋代 医学家王惟一把《内经》里描述的14 条经络及354个穴位刻画在一个铜人上,成为 上 台针灸、经络学教学和临床治病的模型。《内经·经脉篇》说,经络可控制人体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的作用。也即生命之是否存在,疾病之所以发生以及得到治疗都决定于经络。祝总骧教授主编的《锻炼经络 百岁健康》一书认为:“各种医疗保健法,如针灸、推拿、气功、民间疗法、武术、 运动以及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等等之所以具有医疗保健的效果,无一不是由于激发和锻炼了人们的经络系统而产生的,因而可以说经络系统就是人体健康的总控制系统,或者说经络系统就是人体的保键系统。”
中医还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的通道。然而,经络所运行的气血并不是显在的气血-红色的血液及其所携带的氧气,显在的气血是通过血管而运行的。中医所说的经络内所运行的气血,指的是潜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内气。经络对人体内部的调节、控制,也是经络通过运行潜在的内气来实现的。
经络同其内运行的内气一样,也是潜在的,看不见、摸不着,也不能被解剖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西方医学一直没有发现经络,在 以前也不承认经络的存在。直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经络组和北京经络中心等在祝总骧教授领导下,用三种实验方法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西方医学界才承认经络。
中医养生三部曲——气血充足、经络畅通、脏腑平衡
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一、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执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胸部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 肋间隙处。
②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①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胸部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①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 、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清热利溼,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②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① 定位:脐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中央、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 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溼。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①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②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②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③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溼,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溼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①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②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①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①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①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气、化溼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溼,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横纹中央。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处。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 *** 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①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中央。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②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 、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②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②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溼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①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
②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中央,经前 *** 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① 定位:足背, 二趾间缝纹端。
②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① 定位:足背, 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②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②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 。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 *** ,向上行于 *** 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① 定位:脐下3寸。
② 功能:人身 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① 定位:脐下1.5寸。
②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① 定位:脐的中间。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脐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② 功能:宽心理气。
中医 养生 ,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 养生 就是保 养生 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 健康 活力。精神 养生 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 健康 、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 养生 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中医 养生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养生 是以培 养生 机、预防疾病、争取 健康 长寿为目的。中医 养生 有食养、药养、针灸、 、气功等丰富多样的 养生 技术。
养生 就是养气血
《 黄帝内经?素问篇》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景岳全书 》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而形强。人生所赖,维斯而已。”先贤说:“气血盈,则百病而不生。” 人体 健康 最重要的就是“气血”二字,我们身体的一切疾病,都是气血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小到发烧、感冒,大到肿瘤、血栓,这些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气血不畅、气血不足。
西医说人体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元素,而对于中医来说,人体最需要的就是气和血。可以说人体就是靠气血在供养着,气行血行,气滞血淤。气血充足,运行通畅,人就会 健康 长寿,否则人就容易得病。只要气血和顺,人体自然不会出问题。所以我们说, 养生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养气血。 气血通调则身体无恙,百病不生;气血不调则怪病不断,痛苦不堪。一切人体的 健康 问题都是由气血不畅、气血不足导致的;所有身体问题的调理都要靠通畅气血、补足气血来实现。
只要我们让气血畅通,就能百病不生;只要我们把气血补足,人体的自愈能力就会自动开启,发挥作用。
气血是人的后天之本,人体的五脏六腑、骨骼经络,乃至毛发皮肤都必须依赖气血的滋养,没有气血就没有生命。
而养气血又分两个方面:一是补,通过睡眠、药物和食物等方法来补充足够的气血,气血充足是人体 健康 的基础。二是运,光把气血补足了不够,还得把它们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否则还是徒劳无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说“气血流通为贵”也是这个意思。如何补足气血呢?
现在的人物质条件充裕,似乎吃进去了东西,就等于补充了营养,身体就 健康 了一样。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需要进养的食物及补品自然不同。另外,自然界的风寒燥火,人的喜怒哀乐,都会对气血的运行产生影响,会干扰本来正常运行的气血,使之偏离正常的轨道,从而导致脏腑得不到该有的滋润而出现病变。
养生 注重经络畅通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气血顺畅运行,不出现逆转呢?这个就得从经络来说了。我们知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经络,气血如果运行不畅,就会堵在那里,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将堵塞的经络打通。所以,中医最强调的一个词就是“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对于人体来说,有平衡阴阳、营养全身的能力,所以经络学在中医里拥有至高的地位。
有人称之,经络在人体像个互联网。经脉深藏在人体内,把持着各个脏腑的家政大权;络脉是经脉上的细小分支,彼此通联直达体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俨然像个庞大的互联网。穴位是网上的一个个站点,气血是通行在各站的机车,永远高挂“免停”牌,一旦停了,只能由医生来兼任网管了。
经络具体说来,它有以下作用: (1)联系全身经络可以把人的内脏、四肢、五官、皮肤、肉、筋和骨等所有部分都联系起来,每一条通路通畅,身体才能保持平衡与 ,维持正常的活动。 (2)运行气血 气血也要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各处,滋润全身上下内外。这是经络的第二个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要依赖气血维持,经络就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通过经络系统把气血等营养输送到全身,人才能有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3)人体屏障 外部疾病侵犯人体往往是从表面开始,再慢慢向里发展,也就是先从皮肤开始。经络向外与皮肤相连,可以运行气血到表面的皮肤,好像砖瓦一样垒成坚固的城墙,每当外敌入侵时,经络首当其冲地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4)反映内在 疾病也有从内生的,“病从口入”就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使身体内的气血不正常,从而产生疾病。这种内生病首先表现为内脏的气血不正常,再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穴位上。所以经络穴位还可以反映人内在的毛病,中医管这叫“以表知里”。 (5)调气血人的潜力很大,我们的肝脏只有1/3在工作,心脏只有1/7在工作……如果它们出现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激发、调动身体的潜能。按照中医理论,内脏跟经络的气血是相通的,内脏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体表的穴位调整气血虚实。这也是针灸、 、气功等方法可以治疗内科病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嘴不但能吃饭,还能吃进细菌,成为疾病感染的途径。经络也一样,它可以运行气血,行使上面说的那些功能,但是人体一旦有病了,它也是疾病从外向里“走”的路。但只要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循行规律,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预防疾病的发展。这就好比敌人来偷袭,我们知道了他的行军路线,就可以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养生 重视脏腑平衡
气血畅通、充足与否,成为一个人能否百病不生, 健康 长寿的关键。如果一个人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等,就必然会气血不足,那能供给五脏六腑的动力和能量也会不够,脏腑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超负荷运转,一天两天没有问题,时间久了,损伤出现,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身体内部环境一片混乱,那时我们的身体既没有力量及时清理内部的毒素,又缺乏能力抵御外来致病因子的侵袭,因而,生病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黄帝内经·素问》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百病生于气。何以养气,以自然物品之精髓,养人体之正气。
五脏六腑 是人体的硬件。脏腑有阴阳之分,五脏属里,故为阴;六腑属表,故为阳。
五脏是指心、肺、脾、肝、肾。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以及藏神,主志的功效。其生理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五脏间的各种生理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保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它们的共同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传化精微、排泄糟粕。
五脏六腑之间的各种生理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保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
通常情况下,即使发生疾病,机体本身也能充分应付。当然,不是所有疾病都是靠机体自行治愈,有些病还是要靠药物、手术、心理等手段来治疗。多数情况,外源性病因及药物在疾病发生与治疗的过程中只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扮演主要角色的却是人体自身。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体内正气充足,邪气就不会破坏体内的阴阳平衡。
脏腑之间具有互相支持的协同作战能力,这样可以使全身阴阳协调,维持整体的 健康 状态。如肝主升发,它善于升发阳气,宣散郁滞,调畅气机、通利气血,所以能够促进脾胃升降;而肝和肺的合作就更加重要了,因为肝属木主升,肺属金主降,他们的运作使得气机有升有降,有升有降才达到了平衡。如果其中一个功能失调,那么人体的气机升降就会失去平衡,而且最后阴阳不调、气血不周,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不能循环流通,全身就会生病。
脏腑协调能力决定了人体自我修复潜能的大小。从 养生 角度来看,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 养生 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怎样来协调呢?一方面要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另一方面还要“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中医称之为“扶正固本”,就是重视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用各种手段去恢复、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这个所谓的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用现代观念来理解,就是脏腑组织的细胞再生能力。有许多的病,如肝病、肾病、心脏病,其致病因素为多发性的、非特异性的、隐蔽性的。或查不出来,或虽查出来却无特异性的治疗。此时我们就可以应用各种手段去促进其自身的修复能力、恢复促进其细胞再生,通过这种途径而使脏腑组织得以平衡,生理功能紊乱得以恢复。
五脏六腑都需要气血的滋养,经络的畅通,才能正常的工作;而充足的气血则有赖于 健康 的五脏来提供。所以说 健康 的根本在气血,要想身体 健康 ,就必须气血充足、经络疏通、脏腑平衡。
好了,关于“中医养生有经络概念,为什么西医没有经络概念?”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中医养生有经络概念,为什么西医没有经络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